发布时间:2022/05/30 18:35:03
作者:周伟峰
出品:3060研究院
近日,诸多巨头开始践行碳中和规划,5月24日,华为供应商碳减排大会上,华为首席供应官应为民宣布,华为将绿色环保纳入了采购流程,并在各个环节明确了绿色环保要求。
无独有偶,同样是在5月24日,京东集团对外发布《2021年环境、社会及治理报告》(以下简称ESG报告),展现了京东集团2021年ESG表现。
京东在2021年ESG报告中首次发布了气候相关财务披露工作组(TCFD)报告,从治理、策略、风险管理及指标和目标四个方面展开详细的披露。
据了解,ESG(Environmental环境,Social社会,Governance公司治理),是一种关注企业环境、社会、治理绩效而非财务绩效的投资理念和企业评价标准。
它是双碳政策下,一种对企业的新维度考察,通过“环境、社会、公司治理”3大方面的众多细分项,根据企业表现为企业评出对应的ESG等级。
碳中和背景下的园区新要求
此前,腾讯将“碳中和”视列为下一个十年的战略级议题,并公开了持续多年推动办公楼宇的节能工作。比如,腾讯深圳总部滨海大厦从大楼的整体设计到建筑材料再到施工方式都经过低碳和节能改造。2020年,大楼的用电量比上一年节约598万度,减少碳排放量约2690吨。
而在腾讯新总部“大铲湾”项目中,从建筑方法、建筑材料、以及全生命周期的建筑管理里,“碳排放”都成为在前期中华规划中重要的考虑因素。
如今,京东也驶向了碳中和发展的快车道。据悉,今年2月,京东曾公布物流年货节减碳成果,京东物流通过绿色仓储、绿色包装、绿色运配、技术创新等一体化供应链全链路减碳措施,累计减碳量达23.6万吨,其中,使用循环包装1900万次,有效减少一次性垃圾9万吨。
此外,京东为宝马合肥定制化建设的区域售后备件中心,成为宝马在中国第一个符合LEED 认证级标准的售后零件“绿色库房”。
不可否认的是,诸多大型企业办公园区和工业园区建筑碳排放量巨大,因此,园区实现低碳/零碳,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环节。
从目前情况来看,一方面,中国低碳技术水平与“碳中和”园区高标准建设的需求还不匹配。针对脱碳、零碳、负排放技术供给不足的现状,仍需要在国家层面设立跨领域综合交叉的碳中和重大科技专项,提前做好技术研发供给侧结构调整,进一步明确碳中和技术需求,优化应对气候变化技术研发布局。
另一方面,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往往需要巨大的前提投入,特别是对于“碳中和”而言,从企业角度看,低碳技术应用的成本与企业生产效益的提升可能并不成正比,仅从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角度去推动该项工作难度又相对较大,如何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成果转化机制、建立约束与激励相结合的应用推广机制,都需要进一步统筹谋划。
面对碳中和这一新的背景和要求,产业园区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注重在有限资源条件下提升经济密度和能级,不断向高质量发展迭代升级。
零碳园区需求日渐紧迫
全国政协委员武钢《关于在全国推动“百千万”碳中和示范工程的提案》中表示,在“30·60”双碳目标的国家战略背景下,率先在有条件地区开展100个绿色城市、1000个绿色园区、10000个绿色乡村示范工程。
要建成“碳中和”智慧园区,低碳环保、舒适宜业的建设理念必不可少。同时,“碳中和”智慧园区需要较高的清洁能源使用比例,实现风电、光伏等能源的多能互补,并借助智能微网、能源互联网等技术实现“碳中和”。
“碳中和”园区是指在园区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系统性融入“碳中和”理念,综合利用节能、减排、固碳、碳汇等多种手段,通过产业绿色化转型、设施集聚化共享、资源循环化利用,在园区内部基本实现碳排放与吸收自我平衡。
“碳中和”智慧园区要关注的首要问题,就是建筑碳排放。据了解,零碳建筑指零碳排放的建筑物,可以独立于电网运作,全部能耗由场地产生的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提供。此外,零碳建筑还可以减少其他空气污染物、降低建筑运营成本、改善建筑内部环境,并提高建筑抵御气候变化的能力。
据世界资源研究所(WRI)的研究,零碳建筑主要由三个方面构成:
其一,提高能源效率,通过被动式节能设计,房屋可以依靠被动收集的热量来保温,设计内容包括保温墙体、门窗技术、建筑通风、电器节能等;
其二,搭载可再生能源,如搭建太阳能电池板或太阳能热水系统;
其三,对于使用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做饭或加热热水的现有建筑来说,则需要采取其他碳抵补措施。
然而,当下碳中和园区的整体战略框架尚不清晰,未来对于产业园区如何实现“,各地对“碳中和”园区的认识仍大多停留在概念层面,对于整体框架、工作重点、实施步骤等把握并不清晰,难以真正从系统性、整体性考虑推动园区的转型升级,同时不可避免还将造成园区的重复建设和低效建设。
好消息是,近日国家标准《零碳建筑技术标准》启动编制,在既有绿色建筑政策框架基础上,增加零碳建筑控制指标,推行绿色建筑全过程管理。
不可否认的是,园区作为碳排放中比较大的单元,其实现零碳建筑的难度和重要性也与之相当。尽管如此,随着大众低碳意识、企业零碳决心、金融机构零碳要求等的提升,市场对于零碳工业园的建设也的确提出了客观需求,值得人们为之期待。
END
扫码加入3060研究院
备注“姓名+公司+岗位”申请入群